传统教材:可能是从小受到周总理那句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影响吧,学生的使命感相当的强。典型的例子诸如“为什么选择XX专业呢?因为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不足,我要到美国学习,回国填补这项空白”,“我希望成为XX行业的优秀人才,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”。其实我在和学生聊天中知道他们不会这样想的,但是落在笔头上,写作惯性会让这样的文章层出不穷。
新式教材: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口号就很有感染力:“伦斯勒的毕业生们帮助建造了布鲁克林大桥,把人类送上了月球——你打算做点什么?Rensselaer graduates helped to build the Brooklyn Bridge and put a man on the moon - what do you want to do?”有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写自己参与飞盘比赛时这样开头:I was attracted by the spins and beautiful curves the disk exhibited in the air... it became the greatest thing I loved in this vigorous campus.
学生经常问到,我在同龄人中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,不能仅仅在简历中简短体现。我Common application的Essay就用世博会的志愿者,加州大学的Essay要写出我数学竞赛的例子...这样,我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的展示给招生老师。其实,好的Essay素材未必都是成功的例子,你需要了解到一点,你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申请者,没必要把自己描绘成拯救未来的英雄,每个人都会有成功有失败的,学校想看到你的潜力更多于你的能力。之前一个申请到常春藤名校的学生,Essay选题竟是自己在乘坐地铁中遭遇的5分钟停电,Essay中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人生观点,和他的成就毫不挂钩。这种风格颇像乔布斯的“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”,平淡之处感悟人生。